如果你去参加《中国好声音3》,四大导师齐秦、汪峰、那英和杨坤同时为你转身,你会选择谁?可能,不少人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纠结。可在《中国好声音3》第三期中却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总共上场9个学员,**终有5个选择了汪峰,齐秦更是以0人惨败而归。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抛开一心只冲着汪峰来的学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四大导师的营销话术。
以我为主型:齐秦、那英
营销学中有个**的USP理论(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销售主张),意思就是向消费者传递我的产品与其它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抢人环节看成一个销售环节的话,那么在这个销售环节中,齐秦和那英就是USP理论的坚定执行者。
先说小哥齐秦。每次在抢人的关键时刻,小哥经常说的就是“我是**个转身的”、“我在唱歌的时候,他们还在上学”等。“**个转身”的潜台词是说“我比他们更认可你”,而“我在唱歌的时候,他们还在上学”的潜台词则是说“我比他们更有经验”。看懂没?小哥的这些话都是USP理论的典型体现。
再来看看那英。作为《中国好声音》**季**梁博的导师,那英其实在第二季中就经常用“梁博是我们组的”等这样的话语来吸引学员加入她的战队。这都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第三季中的抢人环节,那英口中还会时不时蹦出“梁博”这个词儿;另外一个那英常用的方法是强调自己是四位导师中**的女性,在处理歌曲的感情方面更有优势。
USP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营销理论,这一理论带上明显的产品思维,主要是围绕产品方面强调自己的独有优势,完全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具体感受。这就好比齐秦和那英的抢人宣言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调自己有多么特别、多么好,而没有从学员角度出发,关注学员的切身利益。
感情统一型:杨坤
传播学中有个“乐队花车法”的宣传手法,大概意思就是把受众归为同一群体,说出这一群体都在做什么,所以你这个人也应该和这个群体做同样的事。在好声音抢人环节中,杨坤采用此方法抢人的次数明显比其他人要多。
上一期节目中,有个学员曾经提到了自己得过抑郁症,听到这个后,杨坤马上跟进,表示自己也得过抑郁症;刚过的这期有个学员提到了自己32岁,杨坤又马上说自己32岁时也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在抢人环节,杨坤经常把自己与学员归为同一类人,首先从感情接近,进而吸引学员加入自己的战队。
可学员来好声音现场毕竟是来找能够指导并提升自己歌唱水平的导师的,而不是来找小伙伴的。杨坤失误就失误在这点,拉近了与学员的情感距离,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导师身份给弱化了。
梦想塑造型:汪峰
在心理学上有个**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意讲的是一个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好多种,大部分人都是先追求比较初级的需求,进而再追求比较高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人**高的一种需求,而汪峰在抢人环节恰恰是使用“自我实现需求”的高手。
每当那英提到梁博时,汪峰总会用这样的话来反驳,即“我不想你做谁谁谁的第二,我只想你做真正的自己”。只此一句就噎得那英无法反驳,为什么?因为,汪峰完全是站在学员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把学员当作谁谁谁。此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汪峰这样劝学员加入自己的战队,即“你来我这边,我可以把塑造成你想成为的样子”,这是典型地为学员在许诺梦想,来好声音的学员有几个不想成为明星、歌手?汪峰就是抓住了学员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进而吸引学员加入自己的战队。
一个说他这儿好、他那儿好,一个说你们是同道中人,一个说他可以帮助你实现你自己的梦想。面对以上三种不同的说法,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答案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