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区域:解放南路区域、中新生态城
示范片区:南站、新八大里、滨海新区南部新城、西于庄、中山路、先锋河、中心花园、大张庄安置区、小淀安置区、未来科技城、侯台、海河中游、生态城、北洋园、空港
避免内涝,关键是让城市具有海绵功能。记者从日前在南开大学召开的海绵城市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获悉,天津将用3年时间建成两个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和15个示范片区,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天津容易内涝,原因是‘四高一低’。”参与《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的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宋现才博士告诉记者,“四高一低”是指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高、地下水位高、土地利用率高、滨海新区土壤含盐量高,土壤渗透系数低。“中心城区积水片14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建成区内排水设施空白地区达16处,面积约10平方公里。尚有10%区域排水标准不足一年一遇。”他说。
“这些难题技术上都能解决,关键是降低成本。”宋现才表示,根据上述《导则》,目前,天津以解放南路区域和中新生态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总面积为39.48平方公里,并确定了南站、新八大里、滨海新区南部新城、西于庄、中山路、先锋河、中心花园、大张庄安置区、小淀安置区、未来科技城、侯台、海河中游、生态城、北洋园、空港15个示范片区,开始加大投入和探索力度。他说,未来三年,上述区域将实现8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试点经验逐步扩展至全市。
宋现才透露,依据上述《导则》,天津将加快“绿与灰”建设。“绿”是指绿化廊道、街心花园、公园下沉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绿地建设,“灰”指雨水泵站、排水管道、调蓄水池、超高速沉淀池、透水混凝土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使暴雨径流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回用的“合流排水系统”。同时,今后天津新建小区内绿地尽可能建成下凹式绿地,小区停车场、广场、庭院尽量为坡向绿地;建成区内逐年将居住小区、公建项目、市政设施及工业园区硬化地面部分改造为透水铺装,提高地块下渗能力。天津还将建海绵城市云平台,确保及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