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亚特蓄电池产品优点:
1、采用紧装配技术,具有优良的高率放电性能。
2、采用特殊的设计,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液量几乎不会减少,使用寿命期间完全无需加水。
3、采用独特的耐腐蚀板栅合金、使用寿命长。
4、全部采用高纯原材料,电池自放电极小。
5、采用气体再化合技术,电池具有极高的密封反应效率,无酸雾析出,安全环保,无污染。
6、采用特殊的设计和高可靠的密封技术,确保电池密封,使用安全、可靠。
奥亚特蓄电池产品详解:
1.安全性能好:蓄电池在正常使用下无电解液漏出,无电池膨胀及破裂。
2.放电性能好:蓄电池放电电压平衡,放电平台平缓。
3.耐振动性能好: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完全固定,以4㎜的振幅,16.7Hz的频率振动1小时,无漏液,无电池膨胀及破裂。开路电压正常。
4.耐冲击性好:蓄电池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从20cm高处自然落至1cm厚的硬木板上3次。无漏液,无电池膨胀及破裂。开路电压正常。
5.耐过放电性好:25摄氏度,完全充电状态的电池进行定电阻放电3星期(电阻值相当于该电池1CA放电要求的电阻),恢复容量在75%以上。
6.耐过充电性能好:25摄氏度,完全充电状态的进行0.1CA充电48小时,无漏液,无电池膨胀及破裂。开路电压正常。容量维持率在95%以上。
7.耐大电流性好:完全充电状态的蓄电池2CA放电5分钟或10CA放电5秒钟。无导电部分熔断,无外观变形。
奥亚特蓄电池6-GFM-38 12V38AH参数及规格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为关键的原材料。四大材料生产中,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占锂电池成本的30%以上,比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锂电池各种性能指标,如能量密度性能、比功率、温度适用范围及安全性能等等。
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目前已进入商业化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CO)、三元材料(NCM)、锰酸锂(LMO)和磷酸铁锂(LFP)等。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厂商对正极材料的选择不尽相同,日本和韩国主要开发锰酸锂(LMO)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中国更偏向磷酸铁锂(LFP)的发展。正极材料的性能各有利弊,根据下游产品的需求,选择的正极材料品种不尽相同: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锂电正极材料的性能需求侧重锂电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需求为高电压、高能量、高功率和宽温度范围。
市场上所述的三元材料主要是以NMC(LiNixCoyMn1-x-yO2),NCA(LiNixCoyAl1-x-yO2)为主,同时包含了镍(Ni)、钴(Co)、锰(Mn)三种元素的协同效应,具有容量高、电压高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当中,由于正负极容量的差异,正极材料往往是影响电池能量密度的瓶颈所在。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但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受能量密度限制,难以达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50Wh/kg以上和300Wh/kg以上的目标,同时,根据科技部2015年2月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底轿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200Wh/kg。
据锂电网站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值为112亿元,其中三元电池占比为21%,比2014年增长11个百分点,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增速加快。随着比亚迪、北汽新能源、江淮、奇瑞、长城等企业都开始在新车型上应用三元锂电池,未来技术成熟、能量密度高的三元材料锂电池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
目前我国三元材料锂电池生产企业主要有力神、比克和波士顿,其他企业如猛狮科技、格林美等也有开发三元材料电池的考虑。从正极材料生产端看,目前市场份额较为集中,湖南杉杉、宁波金和、深圳振华和厦门坞业四家占据了市场份额近50%。
纵观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呈现中、日、韩“寡头聚集”的格局。日本和韩国的锂电正极材料产业起步早,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要优于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占据锂电正极材料市场高端领域。在日韩锂电池市场,主要锂电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本土锂电正极材料企业。由于中国大型锂电正极材料近十年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近年来日韩锂电企业开始逐步从中国进口锂电正极材料,目前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已占据全球的46%,未来发展空间仍广阔。
就目前来看,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价格竞争激烈。我国正极材料生产厂家有200多家,从供需关系来看,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未来两年内,由于三元材料以及高压钴酸锂的增量,正极材料产能仍**增长,国内企业竞争加剧,国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锂电池正极材料价格下跌。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优胜劣汰的局势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在下游领域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锂正极材料的高速发展,锂正极材料的产能正逐步向中国移动,未来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优胜劣汰的局势更加明显。
虽然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收益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爆发,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得到**发展,2014年全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为95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15亿元,复合增速高达22%。